“中国制造”机床行业缺乏议价勇气
苏州中航长风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2010-11-20
       装备制造业是金融危机中最早受伤、复原最艰难的产业之一。第二十四届“大交会”昨日闭幕,而不少企业在接到订单时却是“悲喜交加”,在买家回归、需求涌动的同时,成本压力也扑面而来。企业能否亲手终结自己“薄利多销”的时代,成为目前“中国制造”面临的最大挑战。市场上提价呼声虽高,真正的践行者却不多。一些企业正在试探地微调产品出厂价格,期待取得投石问路的效果。“企业参加展会的目的在于进行实物展示,以博得买家注意,此次大部分参展商都收获到了这个效果。”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大交会”上,很多参展企业接到了金额可观的销售订单和合作意向。组委会方面统计,三天展会期间,整个轴承展区共计签订约1.2亿元人民币意向合同。营口宏源拉伸机械设备厂展会第一天就以6.8万元每台的价格卖出了8台拉伸机器,上海西格玛的参展机床全部售出。

  大连隆正光饰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全自动旋流式光饰机生产线以188万元的成交价被荷兰一家客商买走。有趣的是,荷兰客商当场表示还准备再买三套,并且主动提出“价格可以再高一些”。

  一家参展商分析,客户之所以能主动“要求”提价,关键是担心制造企业会因成本压力拒绝接受订单。事实上,这也是不少企业面临的尴尬。“价格再高一些”是所有企业的理所当然的愿望。每年的5月都是制造业接订单的黄金期,然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一手抢抓订单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身临人力成本上涨、钢铁、钣金等上游原材料涨价的窘境。但真正“敢”出手涨价的却仍然少见。企业夹在不敢“得罪”市场和利润被大幅挤占之间两难,正沉默地彼此观望。

  大连瓦房店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的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其他“中国制造”一样,“薄利多销”的盈利模式在国产机械装备企业也长期存在。但是,目前各方压力正在挤占着企业的利润空间。年初开始,“用工荒”就已经蔓延到各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随后是持续而来的原材料涨价,“钢材价格不停波动,‘淡水河谷’事件后更是不断攀升。我们都觉得心惊肉跳。”该负责人坦言,若成本压力持续下去,企业利润就达到了盈亏临界点,接订单就等于接“负担”。

  大连一家贸易商也表示,今年以来,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波及全国。在东北地区,建材、五金工具等价格的提升尤其明显,事实上,对于一些原本订价偏低的企业,若价格再不调整,就会陷入“越生产越赔钱”的怪圈中。

  类似议论在机械生产企业中普遍存在。然而,真正改变报价单的企业却为数不多。令多数企业难以鼓起“议价”勇气的原因就是担心客户源流失。一些贸易商告诉记者,其实一些企业在报出厂价时试探性地提了5%左右的微幅。这一幅度当然不可能抵消成本压力,只是企业投石问路的小动作。 首席记者苏琳

  延伸阅读

  我国国际贸易定价权几近崩溃

  “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近日直言,“中国当前面临一大问题就是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

  分析认为,产业集中度低是当前影响我国原料市场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贸易主体过多、平均规模较小,企业在谈判能力方面很难与国际大集团形成对抗。

本文由中走丝快走丝线切割机床穿孔机去毛刺设备-苏州中航长风数控科技有限公司整理发布。
公司网站: www.skwedm.com  www.szcfedm.com  www.zhwedm.com
阅读:226
来源:苏州中航长风数控有限公司
联系人:马文斌
联系方式:13862082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