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农场】| 生活即教育,让校园成为故事农场
“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
— 劳动最光荣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哪怕每天的柴米油盐,买菜做饭,要让孩子在生活中体味劳动的乐趣,在劳动中积累生活的经验,而校园农场,立足孩子未来的幸福生活开展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幸福生活赋能。
校园农场是农耕教育的启智地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会议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心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2020年3月,国务院也提出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不是让孩子简单的动动手,如果施教者没有挖掘劳动中的教育因素,学生即使参加了劳动,也不一定就接受了劳动教育。
在日本,“劳动”是日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日本的学校劳动教育备受认可。日本人向来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基本的劳动教育,包括生活自理能力教育。
许多日本中小学校都有一块或大或小的田地,供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劳动教育。教学田地不只是农村学校才有,一些城市学校也有。举例来说,在有一小块水田的学校,教师教学生育秧、插秧、割稻,期间还有田间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等。在非水田的田地里,学校教学生种植日常食用的蔬菜(比如西红柿、黄瓜、南瓜、茄子、萝卜)和常见的园艺花草植物(比如牵牛花、菊花、百合、月季、绣球)。
不仅如此,一年级学生还能观察二年级哥哥姐姐们种的西红柿、三年级哥哥姐姐们种的黄瓜、四年级哥哥姐姐们种的茄子、五年级哥哥姐姐们种的萝卜、六年级哥哥姐姐们种的南瓜。孩子们认真地给自己种的蔬菜浇水,进行各种护理。
等到了能收获食用的时候,孩子们就将所种蔬菜采摘后送到学校食堂,或者由他们自己清洗,或者由厨师等校工清洗,再由厨师切好、烹饪。等到午餐的时候,孩子们就能吃到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了。日本许多中小学食堂里都有孩子们自己种植的新鲜且环保的蔬菜。
校园农场是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利用闲置地块开辟农场,鼓励学生种植蔬菜、瓜果、中草药等,有的学校甚至在校园里种起了棉花和水稻等农作物。学生在读书的同时也来到田间劳作,一股浓浓的“耕读风”弥漫校园。
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校园农场
寸土寸金的苏州工业园区,拥有一块可以种菜的自留地,对大多数人来说近似一种奢侈。但在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学生们却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型农场。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体验劳动的艰辛,学校把校园南侧的一块空地改造成了小型农场,成为四至五年级孩子的劳动基地,每个班级认领一块,包产到班,责任到人。
东湖塘实验小学
东湖塘实验小学在课堂上会送给同学们三粒种子,通过一粒粮食,同学们知道了(光盘行动),知道了汗滴禾下土的作者是无锡人,知道了根据蔬菜外形,可分为根菜类、茎菜类、叶菜类、花菜类、果蔬类五大种类,叶菜,根茎,瓜果三大系列。
未来这里将是一所百花园,是希望的田野,孩子是开拓者。学校不需要他们在这个地方种出多少成果,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学校重视的是这个过程中的体验。对学生们来说,在这一刻,课本内容和真实的生活,突然以从未有过的方式,紧紧的链接在了一起。
校园农场是走出校园的承接地
芬兰教育家乌诺·齐格纽斯在1860年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孩子和青年应该充分熟悉并了解劳作不是一种枷锁和负担,而是一种美和光荣、一种幸福、一种对世俗生活的美好愿望。”
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劳树德,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劳动教育应该是学校重点打造的一门课程,除了“田头实践”,学校还应不断提高课程质量,挖掘课程内涵。
生活即教育,劳动即生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重要观点。校园农场实现了让教育回归到劳动实践的目标,培养学生勤劳刻苦及热爱自然等意识,真切的体验农耕文化,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校园农场在一定程度上将整座学校视为一个农场,把学生视作自由生长、个性发展的个体,让学生在学校领略种植、养殖的快乐。在种植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会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请教老师,从而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创造力被激活,生命力也被唤醒,另一方面学生更能感悟生命成长,感受创造带来的成就感,这才是校园农场劳动教育的最大价值所在。
- DUPLOMATIC油泵VPPL-022PCR-R00S/20N 2024-5-20
- DUPLOMATIC手动节流阀RPC1-1/T/41 2024-5-20
- Duplomatic控制器DDC4-10-400/20 2024-5-20
- Duplomatic伺服电机P08-C01-400/20-E0 2024-5-20
- DUPLOMATIC(迪普马) 柱塞泵 VPPL-022PCR-R00S/20N 油泵 202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