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近年来,随着造船行业景气周期的不断持续,伴随长兴、龙穴、环渤海湾世界级造船基地的崛起,信息化在中国船舶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许多企业都为未来发展制定了详尽的信息化蓝图,许多大系统、大规划、大思路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2005年,中船集团花费数百万元请IBM进行了一次企业信息化咨询诊断,这次历时3个月的咨询诊断后来形成了一份厚厚的报告,虽然这份报告的具体内容始终没有公开,但据透露,IBM报告的核心是建议中船集团建立一个由上至下、大型而全面、囊括绝大多数主要下属企业的统一信息化平台,规划中,这一平台的投入将以数亿元计。
于2005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的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目前,这个在上海长兴岛占据了8公里岸线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船舶总装厂手持新船订单已超过1500万载重吨,合同金额超过600亿元,生产任务已安排至2012年。借江南造船整体搬迁的历史机遇,江南长兴已规划、建设了具备当前最先进信息技术水平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包括万兆网络平台、完备的数据中心、完备的安全控制系统等,目前公司正在规划设计引进一套完整的ERP系统平台,对整个企业的信息平台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整合,其信息化胃口不言而喻。
正在建设中的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现代化造船基地——中船龙穴造船基地,首制船已于2008年3月28日正式开工,目前,龙穴造船基地手持订单16艘,生产任务已排至2011年底,正在迅速崛起为又一处世界级造船基地,目前,龙穴基地大型CIMS信息系统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规划实施之中,据悉,仅2008年一年,龙穴基地的信息化预算就达到3000万元。
同样被列为重点造船发展中心的环渤海湾地区船舶工业,正在结合大连、葫芦岛、青岛等地区船舶工业的结构调整和部分企业搬迁,加紧描绘蓝图。大连船舶重工、渤海船舶重工等老造船基地旧貌换新颜,青岛海西湾、中远旅顺造船等新造船基地呼之欲出。它们同样离不开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持。
而随着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不断深化,老船企的信息化改造要求也不断提出。可以说,中国造船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热情投入到前所未有的造船信息化大潮之中。
毫无疑问,伴随造船行业历史罕见的长周期景气,中国造船信息化也迎来了历史最佳建设时机。而要具体分析中国船舶行业的信息化健康状况,船企信息化主管们的视角和观点无疑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因此,本期造船信息化专题,我们特别采访了8位国内主要船舶企业的信息化主管,请他们站在造船信息化的前沿,谈谈各自对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健康状况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健康程度
开发、应用范围广、程度深
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的健康状况究竟如何?江南长兴信息中心主任郑冬标认为,中国船舶行业的整体信息化状况是较为健康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中国船舶企业的基础信息化平台建设一般都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而新造船基地的建设起点则更高;其次,中国船舶行业的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基本处于世界造船行业的领先方阵,开发、应用的范围广、程度深;再次,在数字化管理方面,中国船舶行业目前已经处于从企业里单个部门的应用向整个企业大集成应用过渡的阶段,中国较大型船舶企业近几年都在有计划地进行流程的优化革新及整体管理信息平台的集成应用工作。
CIMS工程应用程度参差不齐
广船国际副总工程师麦荣枝认为,我国造船企业在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晚,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大部分船厂还在致力于CAD/CAM的开发和推广应用,进行的是企业初级信息化工作。早期信息化应用是一些自我开发的小程序,后来八大骨干船厂引进了瑞典的TRIBON系统,从而使CAD应用有了一个集成平台。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推进,还是始于90年代中后期国家863计划的CIMS工程,当时广州广船国际、上海沪东造船厂、渤海造船厂等单位参加了该项计划,对造船CIMS进行了多个项目的开发和应用。从项目的进展和应用效果来看,各船厂的进展和应用效果各有不同,有的企业应用深度不断加强,有的则由于资金及其他技术条件的限制,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应用深度远远不够,有的企业仅对CIMS的部分模块或子系统进行了开发,还没有覆盖到造船的各个业务过程,离真正CIMS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与日本、韩国等造船先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然而,无论如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造船信息化还是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年来,水平确实有了显著提升。
信息化已成为造船生产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611研究所薛曾丰和谢子明认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将计算机用于船舶线型放样开始,中国船舶行业信息化已历经三十多载,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造船工业的发展越来越有赖于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经过国内造船业界不懈的努力,目前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造船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从初步设计、性能计算、详细设计、生产设计、物流供应到生产计划、生产控制、质量保证、成本核算等各方面均引进或开发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并已逐步应用于船舶设计、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明显地增强了中国造船的国际竞争能力。
回顾国内造船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造船信息化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至八十年代末,开展了以船舶数学放样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和开发,当时集中了包括苏步青、钱令希、董光昌等一批数学家、力学家在内,产学研结合,在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沿用至今的软件产品,如船舶线型的三向光顺、外板展开、套料切割、管系综合放样等等软件,这些软件经过不断的改造和完善,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从九十年代初至本世纪初,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和CAD技术的普及,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在船舶设计和建造领域广泛使用了造船CAD系统,通过建立三维数字化船舶产品模型,大大提高了设计质量、加深了设计深度、缩短了设计建造周期。同时,一些企业开始在生产管理层面和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开发用于一定业务范围的管理信息系统,如计划管理、物料管理、成本管理等系统,这些系统的使用在技术层面
- 推送Rocky-4782Ev-1.1科技兴国解能源危机 2024-5-20
- 推送K8Rg25Nc-Sp科技兴国魅力科技 2024-5-20
- 推引A16B-1210-0320科技兴国解能源危机 2024-5-20
- DUPLOMATIC油泵VPPL-022PCR-R00S/20N 2024-5-20
- DUPLOMATIC手动节流阀RPC1-1/T/41 202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