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拜耳PC2607高强度级
PC物理性质
聚碳酸酯无色,耐热,抗冲击,阻燃,在普通使用温度内都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冲击强度高,尺寸性好,着色性好,电绝缘性、耐腐蚀性、耐磨性好,但自性差,有应力开裂倾向,高温易水解,与其它树脂相溶性差。适于制作仪表小零件、绝缘件和耐冲击零件。
同性能接近聚相比,聚碳酸酯的耐冲击性能好,折射率高,加工性能好,不需要添加剂就具有UL94 V-0级阻燃性能。但是聚相对聚碳酸酯价格较低,并可通过本体聚合的生产大型的器件。随着聚碳酸酯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聚碳酸酯同聚之间的价格差异在日益缩小。
聚碳酸酯的耐磨性差。一些用于易磨损用途的聚碳酸酯器件需要对表面进行特殊处理。
PC化学性质
聚碳酸酯耐酸,耐油。聚碳酸酯不耐紫外光,不耐强碱。聚碳酸酯的玻璃化温度为145-150℃,脆化温度-100℃,高使用温度为135℃,热变性温度为115-127℃。
权盛工程塑胶,长期经营各种塑胶原料,如PA,PC,POM,PMMA,P,PP,ABS,LCP氟塑料等。
PC成型性能
1.无定形料,热性好,成型温度范围宽,流动性差。吸湿小,但对水,须经干燥处理。成型收缩率小,易发生熔融开裂和应力集中,故应严格控制成型条件,塑件须经退火处理。
2.熔融温度高,粘度高,大于200g的塑件,宜用加热式的延伸喷嘴。
3.冷却速度快,模具浇注以粗、短为原则,宜设冷料井,浇口宜取大,模具宜加热。
4.料温过低会造成缺料,塑件无光泽,料温过高易溢边,塑件起泡。模温低时收缩率、伸长率、抗冲击强度高,抗弯、抗压、抗张强度低。模温超过120度时塑件冷却慢,易变形粘模。
1供应PC美国GE:高流动HF1110;
2供应PC美国GE:超高粘度131R-111;
3供应PC美国GE:低粘度防火级241R、243R、244R;
4供应PC美国GE:中粘度防火级940A-116、945A-116;
5供应PC美国GE:光学级LS1、LS2、LS3;
6供应PC美国GE:抗紫外线级925U;
7供应PC美国GE:121R、141、141R、143、144R、223、241、243、3412、3412R、3413、3413R;
8供应PC美国GE:3414、500R、923、925、940、940A、943、943A、945、945A;
9供应PC三菱:耐候性S2000VR、S3000VR;
10供应PC三菱:高粘度抗紫外线级CLS400;防火级FPR3500;
11供应PC三菱:光学级3215;食品级(FDA认可)S2001R、S3OO1R;
12供应PC三菱:吹塑级7022IR、7025IR;
13供应PC三菱:易脱模7025M10、7025M5、7025IR;
14供应PC三菱:S2000UR、S3000UR、GSV2020、GSV2030、302-05、303-15、303-22;
15供应PC出光:食品级IR2200;阻燃级IRY2200;导光级LC1500、LC1700;
16供应PC德国拜耳:加纤阻燃级5865;
17供应PC德国拜耳:阻燃级6555、6557;
18供应PC德国拜耳:抗紫外线级2807;
19供应PC德国拜耳:食品级2858;耐冲击2605;高流动2407;
20供应PC德国拜耳:2405、2458、2805、2865、3103、3105、3208、6485;
21供应PC奇美:食品级PC-110;耐候级PC-110U、PC-116、PC-122U;
22供应PC美国陶氏:食品级201-10、201-15
24供应PC嘉兴帝人:L-1225Y、L-1250Y;
25供应PC陶氏:Oct-00、Oct-10、990082、1059479。

以下新闻与产品无关
【 行业动态】用PPP这个新事物作为一个增长点,那么从应然的、理想的层面来说,允许私人进入之前未开放的市场,允许企业承担公共职能,在网络、平台、共享经济的时代,在经济走向不乐观的时刻,PPP制度作为预算法的例外,如何真正起到对社会效率促进的应有作用呢? 年终盘点:投资大幕渐启 PPP仍待突围制度困境 PPP在2016年持续升温,不断地在公共经济部门吸引着眼球,热度甚至超过了混合所有制改革。 今年PPP领域热门主题是立法主导权之争,与之相关的各个部门互不相让,甚至连PPP该如何翻译,乃至内在涵义、外延范围也一词各表,即便是国务院法制办已被牵头负责立法之后,不同部门在10月份仍然几乎同时发布各自的部门规章。按相关部门的文件颁发速度和数量,从规范性文件上说,PPP已俨然成了一个成长和进化速度快的法律领域。 但是,在各部门、参与者们埋头苦干,各种规则在一片欣欣向荣中产生和蔓延,许多案例和实践已经开始落地开花之时,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一个根本性的、系统性的制度和法律原则得到了真正的对待和反思。在展望未来的时候,不禁需要发问:凭借着花拳绣腿,我们真的有能力、有知识去处理即将到来的问题吗? 热潮背后的规则争议 说起来很深奥,但其实并不复杂,PPP就是允许私人投资和经营本来属于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的领域。本来应当由提供的公共产品,或者因为资金不足,或者因为管理的科学和专业需要,或者因为开放市场的需要,由私人来加以提供。 公私领域的商业活动,本来应当遵循不同的规则,比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要合理定价(价格规制)、普遍服务(无歧视性提供符合标准的服务)、自由接入(依赖于基础设施的上下游企业应当自由接驳服务),以及充分的信息公开(从治理到财务)和公开问责(解释说明并承担不利的经济后果)。因此,私人进入公共领域,在英国被称之为自愿部门,意思是本来是以营利为目标的企业,自愿承担公共义务,当然也获得一个相对合理但是预期稳定的收益。 往狭义里说,PPP还可以分为不同模式,按照谁出钱来划分,可以分为公共服务外包(公共部门出钱,私人部门干活)和私人资金进入(私人部门出钱,私人部门干活)。就目前而言,财政部强调更多的是前者,而国家发改委的视角更多靠近后者。不同部门坚持自己的意见本无可厚非,有观点争论也是好事,但近各自颁布的规则都在排斥对方的标准。 不管是哪一种PPP模式,资金、技术、人员等进入公共领域,都要依据公共领域的规则行事。但是,私人需要获得收益才会有激励,因此需要以合同的方式来确定对价,这也被称之为合同方式的规制。因为私人进入的领域不同,而采用的合作方式,可能在出资人、融资方式(股权、债券等各种不同的组合和比例)、运营方式(控制、管理、具体的财务和技术的权力分配)、回报方式、考核指标、中途和期末退出方式上,存在着丰富多变的实践。现在国内的讨论,似乎在具体实践的展开上花费了太多精力,而对公共商业应当遵循的原则,在现有的法律文本下出现了分歧。对这种合同方式的规制,讨论被简化成了定性问题:PPP合同究竟是行政合同还是民事合同? 这样的式分歧一直都存在,称为民行划分问题,比如按照刚刚修订的行政诉讼法,私人起诉,即便是商业活动,也要归为行政诉讼。这种归谁管的式争论通常会忽略一个问题,谁有能力管?法院行政庭通常缺乏合同裁判的知识,就算是归行政庭去管,恐怕也要从民一庭(民事庭)和民二庭(商事庭)借调人员才能解决。 有几个PPP机制似乎已经成了具体的争论前沿:发改委强调项目管理,用强制竞争性要约(CCT),即招投标来控制;财政部强调资金管理,用物有所值来进行控制。为推行自己的观点,各方都进行了各种论证,有世行专家介入,有经验比较,有既有案例的成功经验推广。在各部门眼中,这个制度不外乎几个核心共识:,要通过合同实现,各自推行了合同标准条款;第二,要保证私的部门进入者的收益,并且要有足够的吸引力;第三,要由的审批部门控制地方的非理性扩张。 不可否认,PPP的确是今天的政治、经济形势下的,符合趋势的方向。但需要看到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动一波又一波,各地纷纷搭建了融资平台,事实上似乎是播下了PPP的种子,但得到的果实则更多是新名词套旧操作。这期间,许多地方热衷于将原来的待审批项目重新包装,取得PPP的外衣,更有甚者,由国资委主动牵头联系地方,推动央企积极进入PPP领域。 类似种种,既是现有规则、认识的必然结果,也已然充分体现了橘逾淮为枳的制度产出能力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