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发展史。
撕碎机设备诊断技术的历史从人类学会利用机器进行生产就开始了,那时候人们用目视、手摸、耳听等手段对撕碎机设备进行诊断。后来,人们逐步采用一些仪器仪表测试,掌握了简易诊断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诊断技术也在进步。20世纪60年代,由于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诊断技术从原来的简易诊断阶段发展到梢密诊断阶段。到70年代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
美国1961年开始执行阿波罗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撕碎机设备故障,导致美国宇航局积极从事诊断技术的开发,进行故障机理和预报技术的研究,以及可靠性分析及耐久性评价。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领导下,应用声发射诊断技术对压力容器故障诊断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一些公司在轴承诊断技术、润滑油分析诊断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航空方面,大规模地对飞机进行状态监测,采用飞行器计算机数据综合系统,分析处理大量飞行中的信息,确定飞机各部位的故障原因,并发出消除故障的指令。
英国机器保健中心于20世纪60年代末最早开始研究故障诊断技术。1982年曼彻斯特大学成立了工业维修公司,研究状态监测、应力分析、可行性分析等内容。欧洲其他国家在撕碎机设备诊断技术方面也有很大发展。瑞典SPM公司的轴承监测技术,挪威的船舶诊断技术,丹麦B&K公司的振动监测和声发射监测仪器均各具特色。
日本密切注意世界性发展动向,积极消化吸收引进的最新技术,努力发展自己的诊断技术,研究自己的诊断仪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基本上达到实用阶段。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高等院校着重基础性理论研究,三菱、东芝等企业着重研究水平较高的实用课题。
当前我国冶金、石化和电力工业在撕碎机设备诊断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走在前面。此外,机械行业在现场简易诊断和精密诊断方面,航空工业在研制诊断仪器方面,铁道部门在油液的光谱铁谱分析方面,核工业在反应堆故障诊断和寿命预测方面,交通部门在汽车不解体检测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国内一些研究所相继成立了诊断技术实验室,一些重点高等院校在培养故障诊断方面的研究生。
应当指出,我国各行各业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各种撕碎机设备的安装、运行、试验和检修,在故障的查寻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然而,仅靠这些经验,由人凭感官进行撕碎机设备的主观诊断是很不够的,因为它们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没有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总结,形成一项有效的技术,不少人习惯于凭个人经验对撕碎机设备的故障作出粗概的判断,动不动就停机大拆大卸,企图直接找出故障原因。唞实上,对于先进复杂的现代化撕碎机设备,采用这种手段往往是无法奏效的,不但诊断的可靠率低,费工费时,诊断周期长,而且这种手段是基于故障已发展到直观可见的程度,或已形成亊故,才被人们觉察,无法提供事故之前、开始和过程中的确切状态变化数据,给分析事故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在我国应用撕碎机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不仅可减少维修费用,提高撕碎机设备利用率,而且可以尽快地改变凭个人经验寻找故障的落后状况,对提高我国撕碎机设备维修管理水平十分重要。